包含九游欢乐官方网站:归化球员艾克森“带不动”?球迷:还是中国足球“扶不起的阿斗”?的词条
主讲人:王财贵教授
时间:2012/8/12
地点: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
文字整理:清和
修订:王财贵
精彩文段摘选
要说“为学次第”,理当先破题──先讲题目的意思,这个题目本身的意思啊,几乎不用说了,因为这四个字的意思很清楚明白。不过,我想讲讲它的出处,一个词语的出处,固然不是那么重要,但是我确实是由于这一段文章而想到这个题目的,未免先解释一下,作为深入理解这个题目的背景。(视屏打出 “子程子曰‘大学,孔氏之遗书,而初学入德之门也。’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弟者,独赖此篇之存,而论孟次之,学者必由是而学焉,则庶乎其不差矣。”)这个出处啊是朱熹《四书集注》的《大学章句》中,在《大学》这一题目下的一段话,它既不是《大学章句》的序,也不是对“大学”一辞的注解。
古人把圣人之言,称为“经”,把贤者对于经的理解和传述,就叫作“传”,所谓“传(音钻)著传(音船)也”,所以又说“作者之谓圣,述者之谓明”。孔子说他“述而不作”,这句话意义深远,不易了解。这里就有两种学问的层次,一种是“作”,一种是“述”。作,我们翻译成创作,创作就是从无生有,从没有而发出来,使之有其存在,是从无而造,它类似西方人所说的“上帝创造万物”的“创造”和中国人说的“天命创生万物”的那种“创生”。圣人的文章出自他的心意,而这种心意是深深地埋藏在人性的核心,人性本来是每个人都一样的,但是能够很清明地把人性深处的意义发明出来,这必须是心底非常地清爽,非常明确、广大、高明,才能发出来,这一发出来,不是他自己主观的心得而已,它是全人类共有的心得,乃至于是从天地而来的心得。
这些语言就不是普通的语言,这些语言是从古以来所没有的,这些语言他一发出来,他就永远留存在天地之中,因为这些语言叫作真实的语言,它是真实的存在,一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,一般的事业都是不真实的,乃至于一般的理想都不真实的,只有最清净的法界是真实的,一个深深的悟道者,所说出来的话与其清净法界平等平等,所以那些语言也是真实的,而真实的东西一定永定,长留天地之间。
古人读书都读得很透彻,程子说《大学》是 “孔氏之遗书”,是有相当道理的。因为不管是孔子,或曾子,或曾子门人的学问,都可以说是孔门的义理。接下去说“而初学入德之门也”,把初学和入德连著说,是有意思的,因为中国儒家所谓“学”,它的核心是“德”,可以统称为“道德的学问”,所以初学就是入德。《大学》一书,指出了进入孔门道德学问的门径,所以说是 “初学入德之门也”。
“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,独赖此篇之存,而论孟次之。”读书人并不是不能从论孟中把握到为学次第,但所谓“次之”是因为《大学》是专讲为学次第的,所以单就在这方面说,它比论孟还要更加精确详细。所以,“学者必由是而学焉,则庶乎其不差矣。”读书人呐,一定要从《大学》学起,才不会走错了路,而可以顺理成章进入圣贤之门,走上圣贤之路。
现在讲到这里,先要大家确立一个初步的结论,就是:为学是有次第的。听到这一句话的人,都要自己想一想,我开始为学了吗?首先要确立什么叫“为学”,你才知道你开始了吗?知道开始,才可以进一步谈为学的次第。换句话说你进入初学入德之门了吗?假如你还不知道“学问”的意义?学问有什么目的?你的人生就没有方向,也就是还不能“知止”,不能知止,心就不能定,一片浮躁、散漫。或许默默冥冥当中有一些憧憬,但又那么零碎,那么飘忽,你会觉得你的脚步并不踏实,你是浮在虚空之中,找不到意义,表面上嘻嘻哈哈,内心里面一直有某种深深细细的忧愁,又讲不出来,叫作郁闷。
忧愁能够讲出来还好,你连你忧个什么愁都不知道,这太可笑了吧。有人或许会说,我忧愁我当然知道啦,各位,你知道的那个忧愁,只是一个小小的情绪,那不是你真正的忧愁啊,人生有可大忧大愁之处,你的生命要往哪里去啊?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些什么,才对得起自己呀?──不要说对得起祖先、对得起民族,对得起世界,先说对得起自己。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对得起自己,代表你还没有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啊,你不是真正的存在啊,存在不是你活著,存在是你知道你活著,当然你说我知道我在呼吸啊,我在吃饭睡觉,不是那个意思,你要知道活著的意义,这才有了一点“初学入德”的意味。
我常说,每个人自己要先把龙画好,惟妙惟肖,这条龙想飞,跃跃欲试,但是飞不了,因为他没有眼睛,所以由高人来点睛,这个高人一点,整条龙就活了,破壁而飞,这个叫作“不悱不发”。所以,愤悱是自己的事,启发是圣人的事。我们现在读圣人之书,正是希望它给我们启发,但基础还得你先培养出个愤悱之情,这也是为学次第啊。
现在不论我们的家庭或学校教育,并不注重培养愤悱之情,大部份的年青人,从很早就丧失了愤悱的能力,生命中一无所有,苍白惨淡。请问谁来启发,启发是没有用的,扶不起的阿斗啊!其实,这个愤悱之心应该还是在的,而且很容易兴起的,每一个人的愤悱之情本来都是完整的,如果他暂时摆开自私自利的习性,摆开现实环境的引诱、冲击、压迫,他的愤悱之情总是要冒出来。所以请同学们好好修炼一下自己的心灵,尽量使那清明、高尚的心思占主位,并让它扩充。纵使你还不能够通达,但是你的整个生命常常保持那种对人生更高价值的憧憬、向往、追求。千万要维持进这点正气,你这才是立本啊,有个本在,才有接受启发机会。不过,现在我们一般的教育,真令人绝望,纵使有了正气,不论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朋友长辈,也没人给你启发,甚至还打击你。还好,经典俱在,圣人犹存,就让圣人给我们启发吧!告诉各位,孔子还没有死呐!
你打开《论语》你应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,一个圣人的生命还在这里,在你面前走动,还在那里谆谆教诲,你应该看到孔子带的诸弟子还在那里问学、论道,你就接受这种启发,越接受启发,你的愤悱之情越真切。这样愤悱-启发、启发-愤悱、愤悱-启发,人生是何等的充实、饱满,而且光辉!所以,丧失了这种教育的民族,是可悲的,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,前途是黯淡的。我们为什么一直要鼓励人去读《论语》?因为我们就深深地信赖每一个人,他的心灵也是永远不死的,他的光明之心,只有隐、显,没有存、亡。他或许是没显出来,或许隐藏的比较深,被淹没的几乎看不见,光彩尽失,有如一片黑洞。但是无论如何,并不是灭亡了,它不可能灭亡。因此我们提倡读经的教育,这是使人恢复人性光明的第一步,这是要讲为学次第之前最重要的基础,是基础的基础。
所以一个读书人,什么叫读书?什么叫受教育?古人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要打破你的梦觉之关啊,你在梦中呢,还是你已经觉醒?如果生命从来没有觉醒过,你一辈子在梦中,你怎么叫做活著呢?所以先打破梦觉之关,先要有一个觉醒。
文化最高明的见解应该是以人性为目的,以人性为学问的归宗所在,尤其现在的世界,我们号称所谓的地球村,所谓国际化,我们每一个读书人,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都要有这种眼光,假如每一个中国读书人都有这种眼光,他的心胸自然不同,他做出来的学问品质自然也就不同,这样,中华民族才可能真的去领导世界而造福世界!
顾亭林(顾炎武)曾说“有亡国,有亡天下”,什么叫作“亡国”?亡国就是政治的权利被别的民族夺取了,什么叫作“亡天下”? 这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文化,叫作亡天下。亡国可以复国,亡天下就永远不可能再复活了,所以现在是亡天下的时代啊,中华民族命如悬丝啊!中华民族是不是还能活在世界上,不是有没有黄皮肤、黑头发的一些动物存在,乃是有没有这个民族的智慧存在啊。所以现在我们说要初学入德,先要有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感触。
真正的大丈夫啊,是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”, 大丈夫是在任何境况下“造次必如是,颠沛必如是”,纵使在危急的情况下,他的心志都还如如不动。但是我们不敢对任何人提这样的要求,只能对一个人——颜回,所谓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何等的漂亮的生命!(众鼓掌)要把你的生命漂亮起来,在任何艰困的时候都一样,恻然有所感,揭然有所存。我们曾经说人性只有隐显,没有存亡,良知一直都在,每个人本来都可以是颜渊的,但现在我把条件降低一点,在你已经三餐温饱的时候,如果一息尚存,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打开你的心灵?思考你生命的意义,思考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,做一个有感觉的人?这是断定民族要走向亡天下,还是走向兴天下的一个标杆!
各位,你读书要读出些味道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这个“吾”,不是曾子,而是你自己啊,你不是靠别人反省,是自己反省自己啊,这种学问,有什么骗的呢?孔子说“古之学者为己”,为己,难道不是吗?他骗你吗?“己欲立而立人”,你己欲立然后去立人嘛,他骗你吗?所以儒家之学,一切都是回归自己。每一个人回归自己,就可以发现圣人的智慧无穷,自己的智慧也无穷,圣人的智慧是发展出来的无穷,你只不过是还没有发展出来的无穷,要看得起自己啊!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仅作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感恩原作者辛勤付出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平台删除!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